生态旅游迸发活力 “好在阿邦”实至名归

来源: 时间:2017/09/12 17:43

  具有浓郁傣族风情的寨门,环村庄潺潺流淌的河水,枝繁叶茂的古树,绿树掩映的傣家小楼,拥有历史厚度的古文化遗址,通往古渡口的青石小路……古老与现代的碰撞在傣族聚居的阿邦村丝毫毕现。

  ●记者 吕 婷 通讯员 杨 华 钱家新

  昔日“苦”地方

  今变“好在阿邦”

  亲眼目睹着村子的发展变化,将自己的成长与村子的发展融为一体,37岁的阿邦村村小组长刘祥感慨良多:“在个冷公路还未修建之前,阿邦可谓是‘穷乡僻壤’,村内都是泥巴路,遍地牛屎马粪。”10多年前,刘祥从昆明高校毕业回到家乡阿邦,竟连找媳妇都成了一件难事。在外村人的眼里,阿邦就是位置偏僻、交通不便、生活穷困的代名词,许多人家都不愿把女儿嫁过来受苦。

  2010年,马堵山水电站建成并投入使用,阿邦村部分农田被淹没,习惯农耕生活的村民失去土地后一时手足无措。俗话说“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”。位于“红河第一湾”的阿邦村是阿邦文化遗址、真武庙遗址、古渡口遗址所在地,拥有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、沿路临河的便利交通、绿意盎然的休闲田园风光、质朴浓郁的民族风情。贾沙乡党委、政府因地制宜,积极响应州委、州政府提出的红河谷经济开发开放带建设,以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为契机,鼓励村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,积极引导村民在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利用中发展旅游产业,重点打造阿邦乡村旅游示范村,并融入哈尼梯田黄金旅游路线。

  贾沙乡副乡长王芳介绍,阿邦示范村创建分为两期进行。目前民居提升改造、环村卵石游览道、村内文化活动广场、观光木栈道等已完工,下一步还将在村子路口建设游客接待中心和相关附属设施。

  村民致富路

  产业来支撑

  阿邦村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等优势,成为贾沙乡实施冬农开发计划的“主战场”。该村以种植四季豆、豇豆、冬黄瓜等冬季农作物为主,农产品俏销省内外,“反季蔬菜”、“生态蔬菜”已成为阿邦冬农生产的一张名片。阿邦村对集体荒山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,种植香蕉、火龙果等经济作物,并成立了种植合作社。结合旅游产业,阿邦村还计划发展采摘农业,让游客尽情享受田园之乐。

  在市委组织部的关心指导下,阿邦村党支部成立了由村集体与群众共同入股出资组建的“经济联合体”益民采砂厂。在壮大集体经济、带动村民增收的同时,又切实解决了发展旅游产业、建设乡村旅游示范村所需经费的问题,逐步走出一条增收致富新路子。

  与10多年前相比,阿邦村变化的不仅仅是村容村貌,还有村民的思想观念和精气神。对此,刘祥深有体会。从安于传统农耕生活,到逐步转变观念抓经济发展,再到将生态和谐的理念融入发展之中,美丽乡村建设让村民的思想变“活”了,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开辟着致富路。“现在村民们提起自己的家乡阿邦可自豪了!村里的小伙再也不愁找媳妇,本村的姑娘也不愿意外嫁;就连外头的姑娘想嫁进来,咱们阿邦村的小伙还得去挑挑呢。”刘祥乐呵呵地说道。

  因地制宜

  发展特色旅游

  阿邦村村民能歌善舞。逢节日,走进寨门,美丽的傣族姑娘轻扬树枝洒下清水,为游客文泼祈福。热情的姑娘们拉着游客,跳起欢快的竹竿舞。王芳说:“竹竿舞是傣家人迎宾的一种方式,将阿邦特有的文化元素融入到舞蹈中,阿邦人可以用这种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。”

  今年“五一”节期间,傣味手抓饭、时鲜蔬果、村寨美酒等原生态特色美食齐聚阿邦,美景、美味让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流连忘返。从近年刚刚起步的餐饮旅游业,到“五一”节期间“好的阿邦”生态蔬果美食季成功举办,勤劳的阿邦村村民在增加收益的同时,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思路也更加清晰了。今年,刘祥带头开起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。如何增加游玩点,把游客吸引来、留下来,是阿邦村正在思考和探索的课题。

  王芳说:“现在阿邦村村民发展旅游业的热情十分高涨。我们会在技能培训、餐饮、住宿、民族特色产品等方面做好引导,打造阿邦特色亮点。”据悉,下一步,贾沙乡将从加强森林生态建设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、发展人文旅游、开展旅游促销宣传等方面,大力提升旅游接待能力,打造乡村旅游品牌,彰显地方特色,展现民俗文化魅力,实现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“双赢”。